2015年6月6日 星期六

電影『模仿遊戲』在英國掀起密碼熱潮


當台灣在前一次的選舉結束後,一陣一陣地掀起BOT弊案,全台灣好像都把時間投入在觀看政論節目的討論中,然而英國卻掀起一場完全不同熱潮......在電影『模仿遊戲 The Imitation Game』上映之後,幾乎所有英國人都陷入了這個密碼學的討論風潮之中。(請各位注意,英國大選也正在2015年五月份時舉行,雖然媒體緊密地在報導,但是英國人並不會花這麼大的比例,關注在政治事件的討論上)這部電影能夠引起這麼大的反響,以我個人的推論有以下幾個理由:

一)這部電影的組成元素本來就很有梗!數學天才、與納粹有關的二戰背景、同性戀等等,這些不但都是造成整個劇情在描述心理狀態的糾葛、壓力時正當而充分的依據,而且這些元素都與史實相符,劇中的主角Alan Turing本人不但是個數學天才、還是個當時英國下所不允許的同性戀者,不僅如此,他在個性上還是個怪咖,這種人際方面溝通的障礙,巧妙地轉成在轉譯密碼的專長,是一個有趣的描寫手法!

二)原本應是個抗敵英雄,卻在保守時代背景下成為悲劇人物。假如你每天都在跟時間賽跑,而這種賽跑是完全不成比例地處於劣勢。而且每天到午夜12點,比賽就終止,每終止一次就輸一次,然後第二天重新來過,大概大部分的人都應該崩潰吧。

這麼艱苦卓絕地堅持下去,居然還真的破解了納粹的密碼機,照理講立了這種拯救預估約200萬人的頭功,就算沒有成為舉世聞名的大英雄,至少也應該有個優渥而地位顯赫的職務,直到終老吧。結果反而是,完全被隱蔽個人資料、然後起訴判刑,弄到強制化學去勢,終至在四十一歲的時候自殺而英年早逝,這種事蹟遭遇,其實和一般的戰爭英雄故事有著極大的反差,英國大眾在政府解密之前,全然不知在歷史曾經發生了這麼不公的事情。




三)由Alan Turing所設計、用來破解納粹Enigma(謎)的機器Bomb(炸彈)被描述為個人電腦的前身,多少也引發英國人的榮耀感。

當Alan Turing在劇中說出“Digital computer”這個稱呼的時候,我想應該英國人大概恍然大悟:『喔!原來個人電腦這玩意兒,不是什麼比爾蓋茲或賈伯斯發明的,早在二戰期間,我們英國就已經有了發明電腦的構想了!當然啦,後來有一些影評人說了,將這台名為『炸彈』的運算機器,比擬為個人電腦,是一個很大的謬誤;但是在英國人的心目中,能夠發明出這麼偉大的機器,應該也是令他們非常驕傲的吧!

(以下摘錄自Kathyerskine's Blog

IMG_1509IMG_1494









Really!  Great movie, but also the “bombe” was the name of the machine designed primarily by Alan Turing (aka Benedict Cumberbatch in the film, The Imitation Game) to help break the Nazi’s Enigma code.  It was crucial because breaking Enigma saved millions of lives — maybe including ours because some of us might not be here today if it weren’t for the work done by code breakers like Turing at Bletchley Park, England.
確實,是部了不起的電影!包含這部主要由Alan Turing(由班奈迪克所飾演)所設計,取名為『炸彈』的機器也是!他協助破解了納粹的Enigma密碼。這點很重要,因為破解密碼拯救數百萬人的性命,也許包括我們,要不是因為Alan Turing在英格蘭的布萊徹利公園裡完成了這項任務,我們今天也許都不在這裡。


Youtube:Bletchley Park tour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